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攻关15年!西农大专家团队突破肉牛育种瓶颈

来源:科技创新局 发布时间:2021-01-05 16:00

针对我国肉牛良种化程度低、选育技术水平低、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产业瓶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经过15年潜心研究,在“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

专家1.jpg

走进国家肉牛改良中心良繁场,科研人员正在对一头肉牛进行体质性状的测量。

“130,125……”

专家2.jpg

这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的肉牛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团队运用一系列创新性技术选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母牛,仅2年多点时间,它的体重就达到585公斤。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武才介绍,选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跟传统牛相比较的话,优势就是其生长速度,如果以前没选用秦川牛的话,要5年至6年才能达到这种体重。

专家3.jpg

资料显示,国外肉牛每天可生长1到1.5公斤,而我国地方黄牛每天只生长0.5公斤。品种对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种周期长、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低,已经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2006年开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打响了我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提升的突围战。

“我们要通过这个基因组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物信息学的手段来进行往前追溯,解析它的遗传密码。”

专家4.jpg

“利用这个手段,我们可以把选种的时间由原来的三到五年,缩短到现在的3个月内。”

“基因芯片出来以后,我们在检测每一头牛的时候,它有没有我们所理想的这些性状,或者它在未来的生长发育能不能体现出来,通过这一检测,就一清二楚了。”

经过15年的科研攻关,他们首次解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地方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丰富了世界上牛的遗传变异数据库,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打破了国际芯片的垄断。

随着肉牛基础研究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世界,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团队自主选育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已经走向市场,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选育进程,在品质性能、生长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幅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突破了传统肉牛育种周期长、难度大、效率低等卡脖子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