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 正文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解读

原文链接:https://kjcxj.yangling.gov.cn/zwgk/fdzdgknr/gkwj/1614908736873746433.html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果,根据省委、省政府《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总体要求,2021年10月8日,制定并发布本行动计划。

01

总体要求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导向、政府主推,鼓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以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加速开放集聚和优化配置农业领域创新要素,把杨凌打造成为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探索路径。

02

工作目标

到2023年,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建设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10个以上,攻克一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旱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双创服务平台10个,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型企业200家,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40项,其中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100个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亿元,年实现农业科技培训4万人次、推广面积1亿亩,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示范效应持续增强;建成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载体5个,开展国际农业科技培训1500人次,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显著提高。

03

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筑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1、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工程。围绕种业、畜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现代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果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农业节水、生物防控(植保)、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吸引或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领域龙头企业在杨凌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研究、开发、产业化与孵化同步提升,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无缝对接,在运行机制、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灵活高效的新模式。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推动农业领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开展研发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

2、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布局建设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旱区种植资源库等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面向产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实现种业发展新突破。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大力引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创新中心,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四主体一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

3、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建设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农业重点产业领域和陕西“3+X”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发挥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联盟作用,加强与全省农业科技园区的资源共享与互通联动,促进全省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旱区农业有关区域建立农业科技产业协作关系,推动在杨凌离岸孵化,对外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乡村振兴。

(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筑农业科技产业高地

4、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杨凌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功能,健全成果集聚、筛选评估、转化撮合机制,完善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建设,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培育第三方权威机构,推动市场化确定转化交易基准价格。统筹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及社会化专业机构力量,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挂牌交易等服务。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自主转让权试点,健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推动中国农科院等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集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建立政府搭台、高校院所创新、企业转化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招引机制,定期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畅通产业精准对接及市场化应用的渠道。

5、推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依托和支持省粮农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示范和成果转化推广。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融合发展的推广新模式,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从农业种养殖品种、生产管理、加工储运、产品销售全链条汇聚技术、人才、产品等各类要素,集成杨凌科技,认证杨凌标准,为市场主体整合资源、集成服务产品提供平台支撑,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植物新品种司法鉴定中心、国家农业标准研究推广服务中心,推动技术标准体系化、成果转化标准化、推广服务品牌化。建设华为农业数谷,支持“强农APP”等线上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做强做大。发挥杨凌农高会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的作用,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科技展会。

6、培育发展农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种子孵化项目,支持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构建农业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体系,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和政策措施,引导创新链、资金链向企业和产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市场主体,制定针对性支持政策,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核心力量。强化园区化承载能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展示示范和交易转化,打造农业高科技产业集群。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7、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府主导培育一批、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职业技术经理人培训中心提升一批、鼓励市场引进集聚一批具有专业素养、投行思维的高水平农业领域科技经纪人队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加快成果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8、壮大“新双创”队伍。依托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优化技术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健全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以“项目制”培养一批符合农业产业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打通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科研人员的通道,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鼓励大学生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创新创业。

9、建设“科学家+工程师+农技员”队伍。探索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工作机制,推进科研成果工程化、产品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民发展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培训学院等机构作用,强化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把杨凌打造成为全国“三农”培训中心。强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壮大队伍规模、健全工作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完善杨凌农民技术职称体系建设,通过获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技术服务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至田间地头。

(四)健全服务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0、设立工作窗口。规划建设集科研攻关、中试孵化、成果产业化、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中国杨凌丝路农创汇,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总窗口,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设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创新促进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推动“政产学研金”结合,提供科技资源统筹、仪器设备共享、成果转化交易、科技金融、政策兑现等“一站式”服务,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立密切协同机制,实现人才、科技中介、金融等资源的互动共享,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1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孵化载体建设,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行业性中试基地、专业化孵化载体,建立动态评价管理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支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建设研发检测共享平台,提供仪器共享、实验外包、检验检测等服务。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数据资料等科技资源。

12、加大科技金融支撑。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基金和产业基金,并通过补贴或奖励的方式,引导秦创原各类创投基金投资农业板块创新要素。完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处置机制,推动涉农 金融机构集聚,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科技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并免除反担保措施。开展农业保险创新示范,创新推出一批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建设数字化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供需双方对接交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上市辅导,支持区内企业在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13、发挥人才核心作用。实施后稷人才工程,引进和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对认定的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顶格享受资金奖励和科研经费、项目配套奖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自主开展农业和工程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在科技型企业兼职并合法取酬。完善孵化基地、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配套建设,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完善专人联系服务工作机制,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五)打造开放型创新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交流

14、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上合组织国际联合实验室、上合组织大学(现代农业方向)、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建设,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技交流、联合研发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干部学院实施培训项目。定期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等,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及相关国家、地区农业科技交流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在国内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和试验示范园区,为农业技术交流培训提供支撑。

15、推进“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搭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成果共享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生物技术研究、种植资源改良、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与丝路沿线国家、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农业创新网络。依托自贸片区、综保区建设,打造种质资源保税研发、高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及植物提取产业园区,建设设施农业装备及农业生产资料展示交易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特殊物品出入境供应链平台等,深化农业国际产能合作。